簡介
為能將京都御所使用的防火用水,自琵琶湖疏水輸送而來,因此設置了御所水道。
平時,從位於這個泵浦室內地下室的取水口,透過埋設於市內的送水管,以低壓直接送水至京都御所。緊急時,則從位於高約30m之處的大日山儲水池以泵浦汲水,並利用高低落差,採取高壓送水的機制。
這個舊御所水道泵浦室,就是設有將蹴上船溜的水汲取至大日山儲水池的泵浦的設施。
其建築風格為新文藝復興風格,面向琵琶湖疏水建造了托次坎柱式圓柱,東側的門廊上方則設有陽台。
歷史
深為御所用水水量不足與水質汙染所擾的宮內省,為能將衛生狀態較佳的水大量且穩定地送往御所,開始檢討建設御所水道。1899年(明治32年)起,在擔任疏水建設工程主任技師的田邊朔郎指導下,進行了綿密的調查。
隔年1900年(明治33年)5月,完成設計圖。但因1904年~1905年(明治37年~明治38年)準備日俄戰爭與調度戰爭資金,在建設事業費用無法編列預算的情況下,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年。
在日俄戰爭結束與京都市三大事業正式決定後,整備計畫再度浮現。1910年(明治43年)5月,工程預算獲帝國議會同意,同年由宮內省直營開始建設工程。
這項工程幾乎在與第二疏水和蹴上淨水場完工同一時期的1912年(明治45年)結束。在執行泵浦安裝、通水試驗、高壓噴水試驗後,取得了極佳成績;而包含本設施在內的御所水道,於同年5月14日完工。
在滅火活動部分,過去只有一次,在1954年(昭和29年)小御所發生火災時,留下了發揮功能的記錄。
此後,因輸水管老舊,方針轉為將京都御所所需用水透過泵浦汲取地下水供應,於1992年(平成4年)進行對輸水管灌注砂漿與撤除取水設施,御所水道泵浦室也停止從琵琶湖疏水取水。
設計者 片山東熊
設計為當時宮內省內匠寮的內匠頭片山東熊,以及內匠寮計師山本直三郎。片山是帝國京都博物館(現為京都國立博物館)與東宮御所(現為迎賓館赤坂離宮)等處的知名設計者。
此外,片山的妻子田邊鑒子為田邊朔郎的姊姊,在御所水道新建工程中,片山也獲得了擔任內匠寮御用職員的小舅子田邊的協助。